阜新市铸造产业:创新融资 自我壮大
发布时间:2013-08-26 新闻来源:阜新市政府网
实施经济转型以来,阜新市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,逐渐形成了十大产业集群,建成了阜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架构。此中,有的是在“地基”之上起“新房”,有的干脆是“无中生有”,有的在困境中“螺旋式”发展,有的抢先机站高点“先声夺人”,各有经验,各有特色。
修路、引水、供电,资金紧缺;开发收储土地,还是资金紧缺。这是当前各县区推进产业基地开发建设都面临的困难。
面对同样问题,阜蒙县铸造产业基地为何能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,建立起一个全年目标达百亿元的产业基地?
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从哪里来?铸造基地给出的答案是:自我壮大,创新融资模式。
位于阜蒙县阜新镇他本境内的阜新铸造产业基地,是全市着力建设的十大产业集群之一,也是阜蒙县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基地。这个基地是先有铸造企业后实行规范建设。早在2008年,力达、力昌两家钢铁铸造公司就落户此地,当时,阜新力昌钢铁铸造有限公司一期计划年产30万吨优质铸造铁水或铸造生铁,实现年产值8亿元、利税5000万元;阜新力达钢铁铸造有限公司设计产能年产6万吨高品质铸件,预计年产值5亿元、创利税1亿元。投产后,两家企业订单源源不断,以超常的建设速度抢占市场,赢得了先机。
力达在阜新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铸造业的曙光。阜蒙县委、县政府借势发力,结合全国铸件行业整体发展态势,经国内知名专家“把脉”,前期规划面积6.6平方公里,建设铸造生铁冶炼区、铸铁件生产区、精密铸件生产区等6个产业功能区。规划有了,下一步就是建设。但是,建设基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,而政府财力有限。怎么办?县委、县政府以及基地一班人解放思想、先行先试,将一种国际上较为“流行”的BT模式悄然引入了铸造基地。
基地管委会副主任马志坚介绍说,BT是英文Build(建设)和Transfer(移交)的缩写形式,即“建设——移交”,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资模式。这种模式与原来由政府参与模式相比,更能保证建设质量和速度,还能充分发挥建筑单位的功能。阜蒙县经过多次考察和积极争取,与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签订了《铸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协议》。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按照协议,采用BT模式建设道路、排水、给水、路灯等基础设施工程,新增开发面积5000亩;道路一纵两横,长度为5公里;排水采用雨污分流,管网总长12公里;给水管网总长6公里,日供水量达3000-5000吨。同时,稳步推进基地及周边绿化、美化、亮化工程,为企业提供优美环境。
栽下梧桐树,引得金凤来。良好完备的基础设施引得企业纷至沓来,基地先后与江苏、安徽、河北等地铸件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,并正在加强与沈阳经济区兄弟城市之间的产业配套工作。不同类型的铸件企业在基地内投资,大大丰富了铸件产品类型,基地产业集群效应凸显。
一家铸件企业负责人说:“企业之所以选择这里,是因为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,给了我们优质的服务和优惠的政策。基地将各企业集合在这里,也形成了一个集群效应,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益处。”
截至今年上半年,基地规模企业户数已达36户,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实现42.43亿元,完成全年计划100亿的42.43%,实现销售收入37.65亿元、利税6252万元,安置就业382人。
看着眼前偌大的铸造产业基地内工厂林立、绿草如茵、繁忙的生产与如画的环境和谐共生,我们相信这个朝气蓬勃的产业基地,将不断给阜新带来新的感动和惊喜。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分享到: | 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